高手VR-VR虚拟现实用户资讯平台
当前位置: 首页 / VR资讯 / VR杂谈 / 正文内容

BBC VR动画新闻:真实事件的虚拟叙事 体验时代的新闻模式?

全文导读

新闻报道提供的视角和立场,决定了公众对新闻事件的看法和被影响的程度。作为世界一流的新闻机构,BBC最近在VR内容上的尝试,几乎都集中在新闻报道的真实事件上。

BBC在新闻报道上,正在尝试“真实事件的虚拟叙事”

新闻报道提供的视角和立场,决定了公众对新闻事件的看法和被影响的程度。作为世界一流的新闻机构,BBC最近在VR内容上的尝试,几乎都集中在新闻报道的真实事件上。这对于IN2一向持有的:“VR内容更适合超现实的表达”,以及“目前VR内容的制作还是更倾向于娱乐化”的说法,翻了一个很酷的白眼。

我们(www.okglasses.cn)不仅非常喜欢这么“被打脸”,同时也对所谓“真实事件的虚拟叙事”,这种全新的内容表现方式,产生了极大的兴趣。

除了最近登陆Oculus的,根据真实新闻事件制作的VR动画短片“ We Wait”。BBC在去年11月还发布了一段接近8分钟的3D 360动画片,也是以真实新闻为基础,通过VR体验来让读者感同身受一个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问题:贩卖人口(Inside the horrors of human trafficking in Mexico)。

这个360度体验的新闻背景,来自BBC的新闻竞赛单元:年度100位女性的故事。自2013年开始的这个项目,每年通过世界范围的100位女性的故事来激励和鼓舞全球女性。

“Trafficked”的故事就是来自这样一个真实的报道:尼日利亚妇女玛丽亚被贩卖到墨西哥之后的悲惨遭遇。

精巧的叙事逻辑,多场景转化和环环紧扣的故事引导线索

长达近8分钟的VR动画故事,有一个非常巧妙的叙事思路:从始自终观众的视角都是第一人称,置身主角玛丽亚的身份,以她的视角经历整个故事。

简单干净、足够沉浸感的场景设计是让观众尽快“入戏”的关键

这种“正面直视”的特写镜头也是VR交互方式最直接有效的一种

视线启动对话的交互方式已经应用得越来越普遍

第一个场景出现的时候,观众被困于玛利亚被禁闭了8年的简陋蜗居。像囚犯一样的生活。其中被人贩子正面逼迫和挑逗的镜头,是VR拍摄中最直接的交互方式。第二个场景,是通过玛丽亚所处生存环境中其他几个人物“与你一对一对话”的方式,说明了被贩卖妇女的悲惨生活状况。主要的互动方式,还是通过正面视角的凝视启动对话,带来情感上的沟通。

故事中的“现实场景”

“死亡”的感官画面与上面的画面有很大区别

第三个场景是在行驶的车辆中,描述玛丽亚死亡的过程。互动是以一种“失去知觉”的感观体验和特效画面来表达“死亡”瞬间的感觉。这有点像在“We Wait”里被走私船上的手电光晃晕的效果,失明和恍惚直至最后黑白的画面定格。最后一个场景让故事的逻辑不仅合理而且完美:葬礼的场景,让整个8分钟内都以第一人称视角看“自己身上发生的故事”的观众,终于一睹女主角玛丽亚的真实面貌——看到对面亲人手里的遗像。

一气呵成,节奏流畅紧致。

所谓360度叙事难度究竟在哪儿?

刚登陆Oculus平台的BBC另一部“VR新闻动画短片”

VR叙事,开场环境非常重要,既要沉浸感足够好,同时要有及时和充分的逻辑引导,否则观众要么一下就“迷失”在自由度很大的空间中,要么会在无聊的环境中“跳戏”。而在“Trafficked”中,一开场就是一个很拘禁的陋室,简单的利落的环境设计,并没有给观众无所适从和游移的机会。关键还在于,全片都有玛丽亚的声音在引导着视线的转移。比如在这个开场镜头中,玛丽亚的旁白是,没关系,看看周围吧,我就窝在这么个地方,整整8年了……观众几乎可以瞬间变身玛丽亚,自然地进入她的故事。

在BBC的案例里,声音不仅是剧情的引导,更是整个故事的组成部分。BBC毫不犹豫放弃了与VR极其违和的“字幕”方式。不得不说,这个“损招”其实在大牌工作室的VR内容里也屡见不鲜,比如NYT VR的第一个获奖新闻“流离失所”,Chris Milk团队拿手的VR新闻,字幕成了让观众“简直不知道该看哪儿”的破坏沉浸式叙事的“最成功”手段。

场景的转化也是个难点,弄不好会让观众莫名其妙再次“跳戏”。BBC的这两部“VR新闻动画片”。都存在多场景的转换。成功的原因无非在于:1、场景简单;2、故事逻辑紧凑。在这两个前提下,即使没有自然过渡,仅仅是简单的画面切换,被故事紧紧牵引着注意力的观众也不会因此觉得困惑。顺理成章这个词说的就是这个道理。

交互。事实上,目前更多的以叙事为主的VR内容,更着力在情感的互动上。如同Baobab Studio的导演Eric Darnell所说,他们倾向于把VR叙事过程中的交互氛围(程度)重点集中在如何叙事上,让人真实地沉浸于故事本身而不是仅仅看个表面。他们倾向于构建让观众更沉侵其中的场景,并适当地设计交互以此来让体验者增强参与感和存在感。BBC的这两部“VR新闻动画片”应该说是对Darnell此番观点最好的实例说明。

只要沉浸场景建造得干净、简洁、优美和主次分明,适当的交互能增强观众的参与感和存在感,最后最重要的还是对故事逻辑的把控,故事本身的魅力,紧凑有序的节奏,是保证观众注意力的最有效手段。

BBC从来不提探讨所谓“虚拟叙事逻辑”的问题。对于一个世界顶级的新闻机构,叙事逻辑这件事无论在现实世界还是虚拟世界,都有一个最基本的脉络:按照事件发生的真相去讲述。这不仅是一个值得尊敬的新闻媒体的核心价值,也是探索全新的新闻报道方式时必须遵守的理念。从某种意义上说,人们追寻现实世界真相的本能,会自然引领着人类在虚拟世界中的思维逻辑。或者换句话说,无法顺畅描述一个真实故事的人,不能指望ta在多维的虚拟世界中有逻辑地讲清楚任何事情。

叙事是一件专业度极高的事情。如果足够专业其实在什么环境中都一样,所谓“虚拟叙事逻辑”可能真是一个伪命题。

BBC的VR新闻为什么不是现场?

早在2011年BBC就尝试了360度新闻报道

跟NYT和其他爱搞360度真人实拍新闻的机构相比,同属世界新闻机构翘楚的BBC反而并没有过多地在真人实拍上尝试360度新闻报道。不过这家老字号媒体,应该是最早尝试360度新闻报道的:早在2011年,BBC就做了关于欧洲核子研究中心,世界最大强子对撞机的360度视频报道。那时候估计Oculus和NYT VR还在虚拟世界里睡觉呢吧。

面对BBC目前这些新闻VR动画片的尝试,我们(www.okglasses.cn)的疑惑在于:

360度新闻是否比目前的新闻报道方式有足够的优势?

体验式新闻是否意味着,当信息时代被体验时代取代后,更符合下一个时代人们对新闻报道的需求?

从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和目前VR直播的便捷便利性以及质量来说,基本上所谓360度视频新闻,就是个噱头。就像NYT VR的《流离失所》获得的戛纳广告营销大奖一样。弄得好可以让自家APP和广告有大幅度推广。至于给观众提供“更接近真相”的多方位视角,还真就是一句很扯的话,“更接近真相”的视角只跟扛着360度摄像机的记者离真相有多近相关。说过那句名言(你拍的不够好是因为离得不够近)的卡帕,如果活到现在得知360摄像机还需要有“安全距离”的话,一定宁愿再死一次吧。

倒是这个“体验式新闻”的尝试,是符合逻辑的:即VR要提供的内容是取下头盔/眼镜后,任何内容都无法提供的体验。

我们能在BBC这种新闻机构的任何2D内容里,看到所有最及时和相对全面的事件报道和分析,然而这些第三视角的新闻,除了时效性和真实性,再惨烈的镜头都只能是视觉冲击。它们无法提供来自主观视角的、沉浸于事发环境的心理交互式的体验。

而体验是替代信息时代的下一个内容消费方式。那么“体验式新闻”是否是下一个时代新闻报道的方式之一?正如2011年的BBC尝试过360度视频新闻一样,这个尝试比起其他主流新闻机构又领先了一步。我们不知道这能否有效?但是作为一个世界级的新闻机构,这种开创性的尝试就是它的使命和职责。

至于说,担心“体验式新闻”是否足够接近事实真相,因而影响公众对真实事件的判断,只想说,只有足够接近真相的媒体才不担心这个问题吧。一直没有机会说真话和报道事实的机构,还是继续操心一下现实的真相比较合理。很多貌似合理的假设理论都不够符合逻辑,就像“虚拟叙事逻辑”有可能是个伪命题一样。

分享一下
  • 我们关注VR行业更新动态,有新产品或者项目希望我们报道,请猛戳这里→ 寻求报道
    « 返回高手VR首页
    VR 手机游戏 VR设备 VR游戏 H5小游戏 VR美女视频

    前一篇:想玩VR版守望先锋?广电总局:抱歉,暂时无法过审

    后一篇:国外妈妈教你如何用VR提前见到腹中宝贝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