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手VR-VR虚拟现实用户资讯平台
当前位置: 首页 / VR资讯 / VR杂谈 / 正文内容

VR+双十一:买家和卖家真的准备好了吗

全文导读

进入2016年,最火的创业方向无疑是VR,而随着BAT、华为、小米、乐视等国内一线巨头的加入,VR在各细分领域的争夺也日趋激烈。

进入2016年,最火的创业方向无疑是VR,而随着BAT、华为、小米、乐视等国内一线巨头的加入,VR在各细分领域的争夺也日趋激烈。

随着11月到来,似乎空气里都充满了“双十一”的味道。就在上周,淘宝VR购物产品Buy+正式上线,开始为双十一造势。

细数过去的几个月中,各大电商平台纷纷发布了进军VR领域的计划。7月22日,阿里巴巴VR实验室GM Lab研发的Buy+虚拟现实购物体验产品首度向全球公众开放;9月6日,京东成立成立首个电商AR/VR产业推进联盟,旨在营造统一标准的电商应用和VR/AR内容;国美在线也将VR技术应用在了“9.8家装节”上。

即便如阿里京东这样的电商巨头可以只身改变行业规则,但是在VR体系尚不成熟的当下就拿VR购物打噱头,似乎有透支用户的嫌疑。

今日,我们三问VR,关于今年的VR双十一大家准备好了吗?

一问:VR设备拥有量有多少?

2015年“双十一”的24小时内共计成交约912亿元,这相当于当天每个中国人“剁手”88元。但是请注意一点,这是阿里巴巴持续多年双十一促销所积累的成果,并非一日所为。

中国第一宗网络购物发生在1996年的11月,那时候一个加拿大人通过网络购买了极具中国特色的“景泰蓝”。到2009年淘宝商城(现名天猫商城)提出“双十一”概念的时候,中国网络购物已经走过了十个年头,这期间包括购物、售后、支付、快递等行业都与网购形成高度匹配。同时,2009年也是国内宽带大提速的时期,个人PC和移动上网设备的普及给双十一狂欢铺平了道路。

那VR购物呢?

现阶段无论是cardboard、一体机还是头戴设备其用户都不是很多,而且高质量VR设备的价格往往令人咋舌,而便宜的VR眼镜又很难提供高清的视觉享受。在对50名网友做的随机抽样调查中,几乎所有人都听过VR产品,但是真正拥有VR设备的只有8人。这样的设备拥有率远不及淘宝2009年公布双十一计划时个人PC的拥有量,这就很难形成大规模的购物。

二问:用户基数有多大?

庞大的淘宝帝国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小额高频次消费累积形成的。据粗略估计,2015年双十一当天有超过14亿人参与其中,如此庞大的基数之下,分分钟可以再造一个900亿神话。

而VR呢?根据艾瑞咨询今年3月发布的《2016年中国虚拟现实(VR)行业研究报告》预测,2016年国内VR用户总量约为142.5万人。我们在淘宝网搜索关键字“VR”,排名第一的产品已经卖出约9.4万台,但这些远远不够。

另据暴风魔镜、国家广告研究院、知萌咨询机构发布的《中国VR用户行为研究报告》显示,即便是在VR重度用户中,平均日使用时长也仅有34分钟。这比起我们每天十个小时以上的在网时间来说,真的是小巫见大巫,更何况有超过83.2%的重度用户是用VR来看巨幕电影。

2015年双十一是历史上首次移动端交易额超过PC端交易额,这意味着移动设备正在成为我们上网的主要工具,而这是建立在庞大“低头族”基数上的,相对来说,VR现阶段用户数少得可怜。

三问:产业积累成熟吗?

以淘宝为首的电商网站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电商模式,从店铺的申请、包装、装修,到随后的沟通、发货、售后都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,甚至连淘宝模特都被曝出有专门的培训课堂。而且,相关的支付、物流、客服等配套环节也比较完善。

反观VR,在硬件层面,虽然国内出现了品类繁多的VR设备,但是普遍出货量不高,而且产品质量堪忧;在软件层面,大多数内容团队更倾向于游戏这个赚快钱的行业,而做VR购物这样的长线并不招人待见。

另一方面,即便网购时我们也是看了图片就付费买单,但是目前各种拍照设备和专业人员使得“卖家秀”日益精良,且成本可控。而如果采用VR的形式,单是完成一套全景的产品展示视频可能就花掉几十万。

Buy+≠“败家”,拔苗助长=透支用户

Buy+读音像极了汉语中的“败家”,单是目前看来,其剁手的能力还不及PC的万分之一。而我们这么早就把VR购物的概念拿到消费者面前,万一拔苗助长,很可能连第一批种子用户都透支掉。

首先,如今的VR购物在技术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,部分现有的VR设备只能捕捉到用户的头部动作,却很难捕捉全身的动作(比如试衣服时的全身转动),想要有好的效果只能穿戴全套的动态捕捉设备才能实现,而这点对于普通用户并不现实。

其次,逛街这件事更多隐含着一种社交属性,女性朋友开心了可以逛街,不开心也可以逛街,而对于男人而言,陪女人逛街是除了吃饭以外最快拉近两人距离的方式。这也就是为什么在网购如此发达的今天,各大商圈周边依旧人头攒动、甚至连车位都没有的原因。

最后,从此前实体店与电商的激战中不难看出,很多时候我们购物是需要切实触摸到产品的,VR虽然可以提供身临其境的感受,但是触觉与嗅觉仍无法满足我们的要求。如果我们需要选购一款床垫,相比漂亮的外观而言,我相信更多人愿意亲身坐上去试一下,甚至躺一下。

在很多VR从业者看来,淘宝buy+也存在不少问题,指挥家VR的CEO曾子辕就指出了buy+目前存在的三大问题:1. 晕动症,Buy+体验过程只能转头,一旦你下意识的想凑近看看,就会发现场景跟着头移动,产生眩晕感。2. 匮乏交互方式,目前的头瞄凝视是唯一不需要外部设备的输入方式,但它的缺点也显而易见,体验中需要尽量避免看向不想选中的商品,卡顿时容易误操作,并且输入效率极低。3. 流量和发热,在4G带宽下,全景场景无法即时打开,加载过程比较久,流量消耗也大。用的iPhone6体验,不足10分钟时,手机已发烫,继续体验就会出现自动降频导致的卡顿,影响体验流程。

目前看来,VR会是未来,但绝不是现在;Buy+会是淘宝的未来,但是至少不是今年双十一,因为无论买家还是卖家都还没准备好。

分享一下
  • 我们关注VR行业更新动态,有新产品或者项目希望我们报道,请猛戳这里→ 寻求报道
    « 返回高手VR首页
    VR 手机游戏 VR设备 VR游戏 H5小游戏 VR美女视频

    前一篇:被逗笑了!如此单纯又粗暴的VR头显你见过吗

    后一篇:原来NBA是这样实现VR直播的